相信參加過車展的朋友都知道,車展除了展示新車,還會展示年份已久的經典老車或者是經過改裝的個人作品。但無一例外都是光鮮亮麗,并且是最佳狀態(tài)的,你有想過會有如此經典的僵尸甲殼蟲出現在展覽會現場嗎?
如果在國內談及僵尸車,你是否想到….
是這樣
這樣
或者是這樣的畫面?
停放小區(qū)的價值百萬的寶馬轎車,如今全車布滿灰塵、樹葉、鳥糞等,成為“僵尸車”。
但一群“人傻錢多”的老外可不是這樣想的
看看這些老外為這部希特勒欽點車型做了什么
這并不是用來占車位的報廢車,從藝術層面來說,這不能算是一部車,更偏向于一件藝術品,或許它不能開,但可以傳承一種只屬于汽車的文化。正是因為有這種文化的存在,汽車的歷史才更加精彩繽紛。
甲殼蟲是汽車歷史上最讓人感嘆的成功案例,它源于希特勒的一個小項目。當時他命令杰出的機械工程師Ferdinand Porsche為德國人設計一款造價低廉的汽車。最后,該車在戰(zhàn)后開始生產,此時英國軍隊已經占領了德國。其生產在德國持續(xù)到1978年,敞篷車持續(xù)到1980年,但在拉丁美洲、墨西哥都一直在生產。生產到2003年,共生產出21,529,464輛第一代甲殼蟲,是全球史上各款汽車中的最暢銷車。
由于它的整車造型太像一種昆蟲——甲殼蟲,于是它被冠以”甲殼蟲”這個綽號。而甲殼蟲的原名即是現今大眾品牌的名字——volkswagen。1938年在沃爾夫斯堡開始了大眾汽車廠的建設,這里生產了當時被稱為“歡樂帶來力量”的汽車(KDF)。
甲殼蟲本身是針對經濟能力相對不富裕的家庭,然因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,甲殼蟲反而大量被投入戰(zhàn)事里(約逾五萬輛),只有630部才投入民用。至戰(zhàn)爭結束,甲殼蟲又再次投入生產。時值戰(zhàn)后,歐洲經濟百廢待舉,甲殼蟲的經濟耐用性正好適應了這種形勢,立刻成為歐洲最暢銷的車種。
并且在其研發(fā)過程中,研發(fā)者相當注意車子本身制作的水準和日后的維修問題,所以甲殼蟲擁有相當堅實的車體結構和底盤發(fā)動機,這是它能成為長壽車的原因之一。另外甲殼蟲采用后置發(fā)動機后輪驅動,空出車頭較大的空間作行李箱。發(fā)動機為氣冷式設計。其散熱效率雖不如今日普遍的水冷式,但在嚴寒冬天不必擔心水箱結凍,在二戰(zhàn)軍用版上更是實用。而且甲殼蟲底盤為密封式,掉入水里也不會馬上下沉,甚至可以當作船只使用。